您好,欢迎光临!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地封预订 >> 预订说明 >> 关于公函封原地首日实寄供应顺序说明

关于公函封原地首日实寄供应顺序说明

2010-07-29 14:58:58 来源:Systemp 浏览:9898

关于公函封原地首日实寄供应顺序说明

(全年公函封订户请仔细阅读)

 

各订户、集邮爱好者

    公函封是一个机关、一个机构、一个公司、一个学校或一个社会团体等等单位、组织所使用的、本单位预印的通信性质的专用信封。

    因集邮者需要,在新邮发行时,我站会制作一些利用相关公函封为载体的“公函封新邮原地首日实寄封”供部分集邮者和老订户、全年订户收藏。我站会提前寻找、组织一批相关公函封,原则是:主题高度相关,不私自印刷、不制贩假封。正因为如此,公函封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制定以下订户供应顺序,请各位周知(请订户仔细阅读):

    1、在只拿到十枚以下公函封的情况下:不预定、不办理、不制作任何订户的公函封原地首日实寄服务。全年订户也无法供应。如有余封待回收后在“原地封”栏目里出让。

    如《抗震救灾》中国地震局公函封,本站只拿到8枚,其中6枚寄国内,2枚加贴寄澳门。因少则不供任何订户预订,以示公平。

    2、在只拿到几十枚公函封的情况下:不公开预订给任何散订订户,只供应“全年贴全套票挂号公函封”的订户,不供应给“一票一封公函封订户”。因为一票一封订户少则占用两个公函封,多则占用4、5、6、8、10、12枚以上公函封不等,实在是非常浪费。而“贴全套票挂号订户”则只占用一枚公函,决大多数是可以满足的。有些公函封在原地寄海外不方便,海外订户有时可能直接寄国内本人地址,也可能不再供应。这是因为一是有些偏远的原地无国际业务,二是有的公函使用的是红色的字体,按国际局规定,寄海外一律不得带有红色字体(在外国表示没礼貌、不尊重、绝交)。

    如《海峡西岸》原地公函封,本站只拿到30多枚,按这个原则,不公开征订,只供应给“全年贴全套票挂号公函封”的订户。

    3、在只拿到50枚以上、150枚以下公函封的情况下:部分不浪费公函封的品种(如贴套票只占用一枚公函封)可公开预订给散订订户(采用先订先得,订完截止的办法)。“全年贴全套票挂号公函封”的订户、“全年一票一封公函封订户”均予以供应。但“全年一票一封公函封订户”订海外品种的则不供应或少供应,因为封不够,而且一票一封占用的枚数太多,海外回收成本高,丢失无法弥补。同时发行小型张、小全张的,优先供应给小型张、小全张公函封全年订户。有些公函封在原地寄海外不方便,海外订户有时可能直接寄国内本人地址,也可能不再供应。这是因为一是有些偏远的原地无国际业务,二是有的公函使用的是红色的字体,按国际局规定,寄海外一律不得带有红色字体(在外国表示没礼貌、不尊重、绝交)。

    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原地公函封,本站只拿到150多枚,按这个原则,先足量供应“全年小全张公函封”订户,再足量供应“套票挂号公函封”订户,最后供应“一票一封公函国内订户”,但“一票一封公函寄海外”订户就不再供应了。

    4、在拿到150枚以上公函封的情况下:所有全年公函封品种订户均供应,并可以公开征订给散订订户(采用先订先得,订完截止的办法)。

    5、在无可用公函或没拿到相关公函的情况下:不再制作公函封原地首日实寄封。如生肖邮票等,无可用公函封,使用无关或轻微相关公函封等于糊弄,浪费了金钱和时间,也没什么收藏价值,这样的情况就不再制作公函封了。

    综上所述,全年公函封订户并非所有品种、每个票的公函都予以寄发,有的是无公函,有的是拿到的公函封少。拿到封少的一票一封就无法保证。全年各类公函封订户以年底清单为准。

    以下为简明供应顺序表:

 

公函封供应顺序简表

公函封领取数量情况

散订户

全年公函一票一封订户(寄国内)

全年公函一票一封订户(寄海外)

全年公函贴全套票挂号订户

全年小型张小全张公函封订户

无可用公函

不征订

不供应

不供应

不供应

不供应

拿到10枚以下

不征订

不供应

不供应

不供应

不供应

拿到10--49枚

不征订

不供应

不供应

供应

供应

拿到51--150枚

少量征订

供应

不供应

供应

供应

拿到150枚以上

征订

供应

供应

供应

供应

中国集邮门户网 2008年6月

相关文章
下图:请手机扫本站微店商城二维码,登陆后收藏,随时随地订购原地封和全新邮品

·集邮门户网读者服务部·

                             

 

赞助商链接
本站联系方式 - 本站介绍 - 添加微信 - 管理团队 - 领导题词 - 留言答疑 - 怎样投稿 - 每月调查 - 申请链接 - 常见问题 - 管理办法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