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柏坡到首都北京,从山河邮局到中南海邮局,60年来,该局一代代邮政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通信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红色邮局”。
山河邮局(1948年2月21日——1949年3月27日)。处在战争时期的山河邮局,担负着保障党中央指挥畅通的神圣使命。
1947年3月,根据战略需要,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来到了晋察冀边区西柏坡,从而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了解放战争后期的指挥中心。为保证党中央与全国各解放区、野战部队联络的畅通,中央机关一落脚,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就派人员到西柏坡与党中央主管部门联系,筹备设立专门为党中央机关提供通信服务的邮政机构。1948年2月21日,山河邮局应运而生。
关于山河邮局的名字,源于当时的西柏坡隶属于河北省平山县,境内有一条滹沱河穿境而过,为安全保密起见,便巧妙的借用了平山和滹沱河这两个地名的末位字命名,寓意“祖国的大好河山”。
山河邮局成立后和中央办公厅总收发科一起办公,专门为党中央和中央领导服务,不挂牌对外营业,行政上接受中央办公厅和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的双重领导。首任局长由赵醒民同志担任,共有7名投递员,他们是袁庆荣、郭克勤、孙树祥、张尚英、邢孔章、傅江海、朱尚增。据记载,当时的山河邮局对外设有两条邮路,一条通过建屏县邮局与晋绥、陕甘宁、太行、太岳等解放区联系,另一条通过冶河邮局与华北、华东、中原、东北各解放区联系。邮局的职责是每天从指定的地点取回中央各机关的邮件和报刊,统一交总收发科分拣,然后由各机关派通信员骑马来取;各机关之间交换文件也由总收发科办理;而各机关向外寄邮件,则由总收发科汇总统一交给山河邮局发送|集邮门户网。
山河邮局开办初期,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投递员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摸黑出发了,先到20公里外的华北人民日报社取报纸,然后再到冶河邮电局交接邮件,十点钟前后返回邮局。两条邮路中途都要经过滹沱河的渡口,一个是通家口渡口,一个是渚濠渡口,河上没有桥,投送报刊信件就得坐船,当时的通家口渡口只有一条小木船。有时投取邮件也是人背肩扛,步行取送。后来由中共中央秘书处提供了一匹马,骑马取送邮件,速度快了许多。为了保证中央首长能及时看到报纸,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山河邮局的职工绞尽脑汁,想过许多的办法。他们克服困难,迅速、准确地传递了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和党中央领导的其他邮件,沟通了与各解放区的联系,保障了党中央对全国解放战争的指挥领导,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
山河邮局,作为中南海邮政局的前身,由于其特殊的贡献,成为红色邮政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香山邮局(北平五十支局)(1949年5月—1950年2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到北平后,主要机关住在香山地区,寄达中共中央机关的邮件、报刊、资料大量发来北平。由于既要对中央机关住地保守秘密,又要解决好与外界的邮政通信联系,华北邮政总局决定,在北京香山筹建专门为党中央机关提供通信服务的邮政机构,代号为五十支局,以解决中央机关住地的邮政通信和报刊投递问题|集邮门户网。
1949年3月27日,山河邮局在圆满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光荣任务后,部分工作人员携带通信用具和业务档案等随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最后一批迁往北平,并暂居在东单小报房胡同5号。
据史料记载,当时山河邮局原有工作人员8人,除3人分别留石家庄、天津和北平邮政局外,其余5名同志于5月初接到了去香山中央机关驻地筹建五十支局的命令。到达香山后,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处长汪东兴、副处长王敬先热情接待了山河邮局的同志。第二天,王敬先即与他们研究如何开办邮政业务问题,提出总的原则是既要对中央住地保密,又要解决好与外界邮政的通信联系。
在总的原则下,规定了五条具体要求:一是邮局的名称,只叫北平五十支局,不得挂“香山”两字,不挂局牌,行政管理上属北平邮政管理局,党的组织关系属中央办公厅警卫处交通科党支部;二是北平五十支局只收寄和投送中共中央住地机关的邮件、报刊和私人信件,不对外营业;三是中央机关单位仍沿用山河邮局时的编号,前边冠以“北平五十支局”,寄发单位和个人如写“香山”两字一律退回原单位,不予寄发;四是凡发来五十支局中央机关单位的邮件、报刊和个人信件,投送不出去的(因机关单位陆续向城内搬迁),一律交总收发室解决,不得退回或改寄;五是北平邮政管理局发五十支局的邮件袋套和报刊、五十支局发北平邮政管理局的邮件袋套,均由五十支局的同志骑自行车到成府邮局接发。
不过,香山邮局的使命非常短暂,仅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五十支局改称北京五十支局。
1950年1月,由于中央机关陆续迁往中南海办公,香山邮局按上级指示分为两部分,由赵博一、郭克勤、傅江海3人一起迁往中南海,组建“中南海邮政局”,编号为十七支局,继续履行服务党中央的神圣职责,赵博一任局长。当时的中南海邮政局设在中南海西门内,距离西花厅不过百米。
中南海邮政局(1950年2月22日——现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在中南海内的中南海邮政局属于“内设局”,其职责依然是专门为党中央、国务院等中央机关提供邮政服务。但此时的中南海邮政局在中南海内开始挂牌营业。
据曾任中南海邮政局局长的崔敬章回忆:当时中南海内分为三大片,甲片有39户,包括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委员长等几十位首长;乙片是国务院,有20户,包括周总理、李先念等首长住在乙片;丙片有50户,是中央警卫局等单位的驻地。当时邮局工作人员并不多,投递员仅两个人,每天来信少则千余封,多则两三千,二号袋能装七八袋。在中南海邮政局投递,除了正常的办理业务外,还要了解各位领导人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及时为各位领导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中南海邮政局从中南海内迁出,在中南海西侧围墙外府右街旁的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安了家。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个小院是封闭的,基本上不对外,因为不挂牌,周边的老百姓都不知道这里是邮局。直到1997年末,中南海邮政局彻底变了样——服务对象从中央领导扩展至社会各界;业务种类从简单的送信送报扩展到函包汇发储等多个领域;职工人数从不到10人增加到了33人。由此,中南海邮政局完成了从通政到通民、通商的拓展。
60年来,一代代邮政人在忠实地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同时,也为人们架起了信息与情感沟通的桥梁。
去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南海邮政局首次进入故宫,服务中外游客。今年,中南海邮政局还推出了庆建局60周年纪念戳。八一前夕,该局推出以军人题材的个性化邮票,深受官兵欢迎。
·更多新邮速报快讯、短时促销秒杀、特价大版册抢购、微信特惠
征订,请用微信扫以下二维码关注本站官网微信公众平台:
微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