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要说起集邮,已经不是“收集邮票”这么单一的概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邮票、邮品的收集、整理、欣赏和研究中来,逐渐演变为以邮票为主要载体,体现怡情益智、增识修德、宣传教育等社会功能的社会文化活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集邮文化”。
上海邮政集邮专业正是着眼于“文化”,扎根于“文化”,积极贯彻上海市邮政公司提出的“科学发展集邮业务”的要求,引领集邮产业走上一条文化创新之路,在各个领域的“文化”产品上刻下一枚枚“集邮”印记。
思路一活 创意无限
6月1日10点,《动画—〈大闹天宫〉》特种邮票首发式在上海静安公园广场举行。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在这次首发式上尝试了三大“创新”。第一次开发内件不含邮票的产品——儿童印章套装和贴纸套装。该产品完全是为了迎合孩子的喜好,用于市场的预热与开拓,事实证明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第一次运用纪念张与个性化邮票附票相结合的形式,将《动画—〈大闹天宫〉》个性化本票做成连环画来展示故事情节,使产品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邀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到活动现场为大家介绍电影《大闹天宫》出品50年来的情况,使各个年龄段的邮迷重温经典,唤起他们的购买热情。
广大邮迷对此款邮品的评价是:孙悟空“活”了。其实,“活”的岂止是这一个卡通形象,“活”的是上海邮政集邮专业对于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和销售的理念。今年以来,上海邮政集邮专业注重产品的连贯性和独特性集邮门户网,通过与公交、电信等行业的合作,以及受权引用知名绘画作品、动画图片等,开发了多款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集邮产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比如,《网络生活》上网卡套装,是利用新邮发行的契机,由上海邮政与电信公司合作推出的一款网络主题套装产品,内含40G流量上网卡1张和套票邮折1本。《弄堂游戏剪影》文化交通卡纪念邮折,是一款将交通卡、邮资机戳与邮票合而为一的产品,在赋予交通卡更多文化内涵的同时,也给具有老上海文化特色的邮品披上了实用的“外衣”。
聚焦文化 定向开发
“传统”与“时尚”是上海邮政集邮产品开发的两条主线,两者交汇呈现出浓郁的上海地方特色,这是上海邮政集邮专业走“文化之路”的主干道。
5月20日至21日,第四次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为了展现上海风貌,突出本土特色,彰显文化色彩,会议主办方经多方选择,最终确定与上海邮政联手,利用邮票这一珍贵资源为本次峰会策划设计多款集邮品。经过一次次修改,亚信邮品终于出炉,整套邮品分为邮册和邮折,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北京、上海两地的特色景点,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亚洲、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展现出大气中国、自信中国、和谐中国的特点。
这次实践,不仅是邮政文化和集邮文化悠久历史的传承和弘扬,也是邮政与时俱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次魅力展现。上海邮政各基层单位也紧紧围绕“文化”这一核心,为定制型邮品市场打开一片新天地。
2013年,闸北区分公司了解到黄浦区商委每年要举办一届商业论坛,汇聚区内近百家特色商业品牌以及中华老字号。闸北区分公司便以此为切入点,把弘扬老字号的商业文化融入集邮定制型产品,开发了“民族奇葩之工艺美术大师”定制邮品,成为当年论坛嘉宾们首选的“伴手礼”。紧接着,闸北区分公司将黄浦区的其他特色题材,如历史老建筑、优秀戏剧大师等定义为“经典黄浦”,并与区商委确定分成12年陆续开发制作,形成一个产品系列。
虹口区分公司瞄准商务类、公关类目标市场进行开拓,做到政府搭台、邮政唱戏,将集邮文化融入地方经济建设集邮门户网。2013年,虹口区分公司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题材,按照“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居地”的文化定位,成功为虹口区政府开发定向邮品《文化虹口》。截至今年6月底,共形成业务收入122.5万元。
科技助力 拓宽渠道
在《动画—〈大闹天宫〉》相关邮品发售现场,一位邮迷用手机扫了扫印在邮册上的二维码,于是手机上的页面立即切换到《大闹天宫》动画片视频以及相关邮品的介绍。近年来,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十分注重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先后开通了微博、微信,并与信息技术局合作研发、建设销售信息平台,利用网络渠道宣传推广集邮产品和品牌。
打开手机微信,搜索“jiy⁃ou200085”公众号并加关注,马上就可以进入“上海集邮”的微信平台,最新一期是关于“交通卡邮折系列三—《红楼梦》”的介绍,包括售价、邮品内容以及销售网点,让人一目了然。目前,上海集邮专业所有工作人员和支局营销员都关注这个服务号并及时转载相关内容,使上下级单位的信息沟通变得更加畅通。同时,通过微信的转发,也使更多年轻人增加了对邮品的认识并产生兴趣,逐渐壮大了集邮爱好者队伍。
在此基础上,上海邮政还针对高端客户资源,采取了集邮品鉴会的销售服务模式。去年下半年,上海市集邮总公司、徐汇区分公司联合主办了一场中国银行高端客户珍邮收藏品鉴会,旨在专为高端客户打造新的投资理财平台。除了在客户邀约、场地选择、内容安排、现场服务等各个环节上“精雕细琢”外,在珍邮品种的选择上更是“精挑细选”,精心组织了第一轮猴票大版、老纪特、编号票、文革票等20多款高档邮册,凸显文化精髓。品鉴会当日,现场销售加上随后的跟踪销售一共形成收入175万元。
放眼未来 持续发展
6月14日,上海邮政大楼中厅再一次打破了双休日的宁静,45张条桌围成一个长方形,桌面上摆满了各类邮品,每张桌子后面都坐着邮品的主人,他们大多是集邮爱好者,每月一次在此利用上海邮政免费提供的场地“叫卖”他们的邮品。
为了扩大集邮文化的宣传,为集邮文化造势,上海邮政主动搭建平台,通过支撑二级市场,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集邮门户网。在集邮集市上,邮迷可以交换、交易邮品,可以淘买、补充稀缺邮票及相关邮品,可以交流钱币等其他集藏产品。14日那天,一位上了年纪的邮迷一下子花了600多元淘到近百枚首日封、纪念封,他开心地说,基本上把缺的都补齐了。而在大多数摊主和买家眼里,这里更像是一个各类邮品的博览展示,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结交邮迷、积累经验的平台。
在一次集邮集市上,记者了解到,一个12岁的小学生,独自一人从徐汇区坐公交车来到集市,花10元钱买了100枚外国邮票。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集邮,喜欢看邮票上的世界……在这个老年人唱主角的市场里,这个小学生的到来犹如一股清新的风,让人看到转型后上海集邮的未来——那里充满活力,那里有集邮文化的传承。
·更多新邮速报快讯、短时促销秒杀、特价大版册抢购、微信特惠
征订,请用微信扫以下二维码关注本站官网微信公众平台:
微 信